奇文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儒学大师谈人生七 德性之美2(第3页)

牛弘办完事回来,妻子忙迎上去说:“叔叔耍酒疯,把牛射死了。”

牛弘听了,若无其事地说:“牛射死了,就做红烧牛肉吃。”

妻子顿觉没趣,低着头,一言不发地走到厨房,做红烧牛肉去了。

过了一会儿,妻子心里憋气,又走到丈夫跟前,抱怨说:“牛肉太多了,红烧不完。”

牛弘正在看书,头也不抬地说:“红烧不完,就炖汤喝。”

妻子越发觉得没趣,又炖汤去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走到丈夫身边,发牢骚说:“一整头牛呢,炖汤也太多了!”

牛弘淡淡地说:“那就做干牛肉吃。”

妻子觉得丈夫的涵养功夫真高,相比之下,自己就差得太远了,很是惭愧。自此,她再也不提射牛的事。

那个不成器的弟弟呢,提心吊胆了好几天,生怕哥哥找他算账。后来见哥嫂都不提这事,才放下心来。他想,哥哥真有涵养,换了自己,一定不能这么沉得住气。这都是读书有学问的缘故啊!自此,他收起顽心,发奋读书,终于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

假如牛弘责罚弟弟一顿,也不是不可以。弟弟受了惩罚,也可能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但牛弘什么也没做,却让妻子和弟弟都受到了教育,这样的结果不是更好吗?

但是,智谋并非不可以用。办事不动脑筋怎么行呢?但用智无须好用智,也就是说,别在不需要用心机的地方用心,别在需要用才能、品德的问题上滥用智谋。把握了这些要点,就称得上善用智了。

君子有三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认为,君子敬畏三件事: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大人物,三是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天命,轻视大人物,轻侮圣人的言论。

孔子所说的“畏”,不是害怕、恐惧的意思,而是敬服、敬畏的意思。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最聪明的人和最笨的人才可以无畏。最聪明的人无畏,是因为他知道危险会来自哪里,能小心地避开;最笨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危险,自然不害怕。好比刚出生的小孩子,他惟一害怕没奶吃,其他的什么都不怕,屎尿拉到裤裆里,也面无惭色。稍有知识,怕的东西就多起来。

尽管孔子提倡应该有所畏惧,绝大多数人却以“无所畏惧”为能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已经足够聪明。事实上,只有孔子这种“知天命”的人才称得上足够聪明,一般人根本没到这境界,还是有所畏惧的好。

为什么要“畏天命”呢?因为“祸福生于隐约之中”,都由“天命”掌管,经常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得不畏。

“天命”是什么?我们将它理解为自然规律,或理解为玉皇大帝、神仙佛祖,都无不可,反正是某种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它帮助自己趋利避害。干脆把玉皇大帝理解为自然规律,或把自然规律理解为玉皇大帝,在我看来,更省事一些。

当然,有的人会认为,相信玉皇大帝是迷信,相信自然规律是科学。这当然有道理。而且我也相信所有迷信的东西最终都可以被科学所验证。关键在于我们不见得能活到真相大白那一天。几千年前就有人说见到过鬼,至今还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结论。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最后却信奉上帝。因为他发现在无穷无尽的世界面前,我们有限的科学知识是那么软弱无力。总之科学还是要搞,对那些科学暂时还搞不清的事物,比如自然规律,也不妨假定为“天命”。就当玉皇大帝正在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尽量做好人,做好事,这总是不会有错吧?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可见他谈“畏天命”,也不是提倡迷信,他只是承认有某个自己无法了解的事物存在,而且在发挥人力所无法阻挡的作用,不得不有所敬畏。

“天命”的威力,不是靠人的有限智慧能测知的。有时我们看起来必然成功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变故而失败了;有时我们看起来很绝望的事,却因为某个意外的机遇而成功了。这并不是自己事先设计的套路,但其中肯定存在某种逻辑关系。我们有很多更重要的事需要做,根本没有必要穷毕生之功去搞清这种逻辑关系,就假设它是“天命”在其中起作用,又有何不可呢?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好像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可是他也拿“天命”没有办法。当诸葛孔明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一场大雨忽然下来,救活了司马父子,所以他不得不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既然诸葛亮都对“天命”束手无策,我们智不过诸葛,怎么能不有所敬畏呢?

南怀瑾大师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一位大学校长说:‘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他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

用哲学来探讨自然规律,探讨三五百年也不一定搞得清,搞清了还是得遵循它。不如像乡下人一样,将它简单归于“天命”,现在就遵循它,岂不是简便之途?假如你在遵循它的同时又试着去了解它,那又同时拥有了哲学或科学精神了。

什么人可以不畏“天命”呢?不是聪明人,而是生性达观的人,他们抱着“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心态,把一切都看得淡薄,自然会胸境开阔,失意泰然、得意淡然,无忧无虑,无烦无恼,无怨无责,心身愉快,无处不适,无处不安。

为什么要“畏大人”呢?“大人”包括地位高、辈份高和学问高的人。

在专制时代,地位高的人说的话就是法律,就是政策,所以也可以由“畏大人”引申为畏法律。苏格拉底说:“守法即是正义。”这是从道德层面来强调法律值得敬畏。从客观上来说,藐视法律,就等于跟自己的身家性命过不去,又有什么好处呢?

当然,大人物本身也值得敬畏,不尊重大人物,对自己没好处。三国时的弥衡,他不“畏大人”,脱掉裤子骂曹操,指着鼻子骂袁绍,拍着桌子骂黄祖,最后把小命搞丢了。现在骂领导,大概没有性命之忧,想晋升却很难。如果脱掉裤子开骂,还可能被控侵犯名誉权或性骚扰,遭民事、刑事处分,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在专制时代,辈份高的人享有优先尊重权,请客要让辈份最高的人坐上,走路要先向老人行礼。到了今天,敬老仍然是基本礼仪,不尊重老人,虽然不至于吃官司,起码会被人暗骂没大没小,影响你的个人形象。

在专制时代,学问高的人往往有较多当官的机会,对他客气一点没坏处。苏秦未发迹时,穷困潦倒,他的嫂子就轻视他,对他说了很多难听的话。等到苏秦发迹了,嫂子跪在他面前,吓得瑟瑟发抖,那岂不是很尴尬?到了今天,学问高的人成功机会也较多,“狎大人”事实上是在把机会挡在门外。

而且,学问高的人竞争力往往比较强,跟他作对手不如跟他作朋友。孙膑学问高,庞涓跟他是同学,联手打天下不是很好吗?庞涓却因为嫉妒心理作怪,偏要“狎大人”,把孙膑逼到敌对阵容去,结果遭致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不是很愚蠢吗?

为什么要“畏圣人之言”呢?所谓圣人,往往有很强的洞察力,对世道人情的理解比一般人深。追随圣人之言去探索,往往能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把圣人的话不当话,轻视它们,“恶搞”它们,得到的不过是无知和妄执,对自己的身心智能都是没有好处的。

“五四”时“砸烂孔家店”,“文革”时“批林批孔”,把孔子这个圣人的话当成垃圾和毒草,尽情“侮”之,得到的又是什么呢?社会思想的混乱。我们没有把外来的先进文化学到手,首先就搞丢了自己的传统,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严重损失。

“畏圣人之言”,实际上是畏自己的无知。大千世界无穷,人的智力有限,穷毕生智能,也难以理解万一,所以在做人做事时,难免经常有不知对错、无所适从之感。如何解决这个苦恼呢?向智慧高于自己的“圣人”学习。我们用不着把圣人之言当金科玉律,但是把它们当成学习的基础,无疑是提高自身智慧的捷径。

热门小说推荐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汉灵帝西园租官,要不要租?租!当然租!因为只要恰好租到灵帝驾崩前的最后一个任期,就等于直接租房租成了房东!租官租成了诸侯!所以,匡扶汉室怎么能只靠埋头苦战...

蚀骨暖婚:霸道总裁娇宠妻

蚀骨暖婚:霸道总裁娇宠妻

穷是一种病,我得了十年的重病,直到那天我爸出现,让我百病不侵!...

少年风水师

少年风水师

爷爷去世的时候,轰动全城...

星河大帝

星河大帝

当人类开始踏入星河时代,古老的修行就焕发出来了新的生命力。修行,无论在任何时代永远不会过时。金刚经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要成佛,如何降服其心?。一句话,就道尽了修行的真谛,四个字,降服其心。心神通广大,所以孙悟空又叫做心猿。每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尊孙悟空,降服心猿,就可成斗战胜佛。在星河大帝之中,梦入神机为你阐述修行的真谛。...

我的左眼能见鬼

我的左眼能见鬼

推荐我的新书恶魔大人,撩上瘾我天生异瞳,出生于七月半,俗称鬼节,出生当日克死母亲,每年的七月半村里必死一人。十岁那年,死去的村民找我索命,为保性命,结冥婚,嫁鬼王,镇阴魂。坟地的鬼火,井中的死婴,邪气的玉镯一件件离奇惊悚的事件在我身边上演。大师扬言我活不过二十,老娘偏偏不信邪。大学毕业,莫名其妙成了清洁‘鬼’公司的一员,莫名其妙被扣上了‘异瞳天师’的殊荣。什么?BOSS让我去捉鬼?...

红楼之尴尬夫妻

红楼之尴尬夫妻

穿到红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了红楼里最尴尬的人。好在自己不是一个人,可丈夫比自己更尴尬,这就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