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佛家戒十恶业而提倡十善业。所谓十恶业,就是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嗔、邪见。与之相反,不行十恶业就是十善业。
什么是“杀”?简单说,就是杀生。但如果深究,又没那么简单。打个比方,唐僧“走路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够小心的了。但再怎么小心,难道从来没有踩死一只蚂蚁?如果踩死了,就是无心造业。这算不算罪过呢?对这个问题,佛家内部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有的人认为不算,有的人认为算,甚至认为也要像有心造业一样遭报应。
有这么一个故事:梁朝时有个磕头和尚,慈悲为怀,精通佛法,极受梁武帝敬重。有一次,梁武帝派使者请磕头和尚进宫面见。磕头和尚到那儿时,梁武帝正专心致志地与人下棋,刚好有一个杀对方一片子的机会,当即举手落子,叫道:“杀掉!”使者听误了,就命侍卫把磕头和尚拉出去杀掉了。梁武帝下完棋,吩咐说:“叫磕头和尚来见我。”使者说:“刚才陛下命令杀掉他,我已经照办了。”梁武帝愣了半晌,叹息一声,问道:“磕头和尚临死时说过什么话没有?”使者回答:“他说,‘贫道无罪,前生当小和尚时,用锹铲地,曾误断一条蚯蚓。那条蚯蚓就是武帝,如今才有此报应!’”武帝非常悔恨,泪流满面,却无可挽回了。
这个故事讲得太恐怖了,误杀一条蚯蚓,多少年了还要归讨旧账。叫人怎么做人?好在佛家“不杀”的戒条只是对僧侣而言,对其他人就宽松得多。比如在家修佛法的人,就可以吃“三净肉”,即不见为你杀,不闻为你杀,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为你杀,在这种情况下,吃这种肉也不算是杀生。
对于不信佛法的人,虽然不受戒律约束,但是否杀生,如何掌握杀的限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起码来讲,吃野生动物等非正常食物,不仅是恶意杀生,也是犯罪,绝对要不得的。活掏驴肝,生吃活鱼之类,是暴虐行为,也是要不得的。
什么是“盗”?前面已经讲过,凡利用不正当方式获取利益都叫做盗。古人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两者都是窃,结果却不同,是因为世俗的评价不一样。但在佛家这里,两者的罪过是相同的。
什么是“淫”?前面也讲过,所谓淫,是指一切不正当男女关系。手淫和意淫,在佛家这里也算罪过,不过,对凡俗之人而言倒不要紧。心理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适度的手淫和意淫是无害的。
什么是“妄语”?就是虚诳语,也就是讲假话。但是,这个“假”字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讲假话,或者为了损害他人而讲假话,那就是妄语。如果是为了帮助别人而讲假话,那可能还是真心话。因为你是真心为他好嘛!如果他因为你的假话得到了好处,你非但没有罪过,反而做了一件功德事。
不过,佛家讲罪业、善业,却不是针对一时、一事、一人而言,对一人好而害众人,利人一时而害人一生,利人一事而害全局,这就不一定是在造善业,反而是在造恶业。所以,说话、做事,要权衡利弊大小,追求总量之善而非一时小善。
什么是“绮语”?据济群法师解释,是指“没有意义的语言,邪知邪见的语言,或是带着染污心说出的话。像色情录音录像,武侠小说里的复仇语言,这些语言往往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烦恼。”这说明,判断是否“绮语”,也要看它们对受者的利弊影响。
什么是“两舌”?也就是挑拨是非的话。两根舌头,一根说东,一根说西;一根说好,一根道歹,经常弄得四邻不安、八方生怨。这种罪过,有时比直接损害人的利益还要大。
什么是“恶口”?也就是粗暴无礼的语言。骂骂咧咧、口角相争固然是恶口,在讲正确意见时,不考虑对方心情,使对方受到羞辱、伤害,也是恶口。有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经常扯住人家的耳朵灌“苦药”,其心意或许很好,方式却有不当,所以只能归入恶业一类。
什么是“贪”?就是贪婪。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过度索求;二是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谓“过度索求”,就是说,手段也许是正当的,但获取太多,可能伤害周边环境。好比打鱼,捕获的数量远远超出鱼的正常生长速度,鱼类可能因此绝迹,就是过度索求。又如做生意,市场份额过大,会损害同类的发展。西方国家动辄反倾销、反垄断,就是为了限制此类贪婪行为造成的环境破坏。
至于“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很难定义。大致上,没有能力承当的,没有付出相应劳动获得的,都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常常不是福而是祸。好比潘金莲,一个大美人,她本不当属于武大郎。武大郎得到她,不发生一点不愉快的故事是不可能的。如果她当初嫁给了武松或西门庆,也许就是一段良缘了。
什么是“嗔”?也就是愤怒、气恼的意思。一个人气恼尤其是愤怒的时候,神志已然混乱,对事物的看法完全扭曲,其实跟暂时失疯差不多,有时也会干出跟疯子一样的事来。所以,人应该加强心性修养,尽量减少或避免这种发疯的行为。
什么是“邪见”?也就邪恶的见解。打个比方,过去的学者为了巴结皇上、维护礼教,竟讲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观点,这就是邪恶的见解。至于要求女人裹脚,更是邪恶得没有道理。还有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观点,比如“无毒不丈夫”、“人无横财不富”之类,也是邪恶的见解。一般来讲,凡是于人害多益少或有害无益的观点,都是邪见。
实际上,恶业和善业不止以上十种,不过这十种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所以佛家重点列出来谈。一个人只要能止住这十种恶业,等于修出了十种善业,天堂的大门即使没有全然洞开,也洞开了一半,进出都很方便。
不偷盗的十种利益
释迦牟尼说: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摘自《十善业道经》
前面已经讲到,佛家所谓“偷盗”,是指包括贪污、受贿在内的一切不当获益行为。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偷盗”行为应该是最常见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偷盗”现象如此严重呢?在佛家看来,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贪婪,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愚蠢。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那些能够偷盗成功的人,往往是有办法的人,智商不低,何来愚蠢?其实,他们有智商不假,但没有智慧,只看得到偷盗带来的短期利益,看不到不偷盗带来的一生福祉。
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概括了不偷盗所带来的十种福利:
第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意思是说,能广积善财,即使国王、盗贼、水灾、火灾、不肖子弟也不能散灭。
佛经上说,财富属五家所有:一是国王,也可以说国家政府,能把人的财产全部没收。比如那些贪官,竭尽心血积得不义之财,一旦事发,顿如泡影幻灭。二是盗贼,或暗中偷骗,或明火执仗打劫,能把人的财产洗掠而去。三是水灾。四是火灾。当然也包括其他自然灾害。五是不肖子孙。有的人费尽心机,用不正当的手段,积财无数,不过是为好吃懒做的后代提供挥霍资本而已。中国历来有“富不过三代”之说,真正能败家的,还是不肖子孙最厉害。
那么,为什么不偷盗得到的财富就不会为上述五种力量侵犯呢?这里所说的“资财盈积”,不是单纯指把财富厚积于家,而是“积聚往生净土的资粮”,也就是所谓积德。这是别人拿不走的。举个例子,比尔·盖茨已向慈善机构捐款100多亿美元,并表示在生前会将所有财富捐给社会,这是积了一个大德,谁能拿走呢?
第二,“多人爱念”。一个凭正当手段致富的人,往往是诚实的、令人信赖的人,不但其业绩让人敬佩,他的人格魅力更让人景仰。他的后人更是会将他当成楷模,把他说的话当成家训。
第三,“人不欺负”。偷盗的人,被人鄙视,他有财势,别人敬而远之,或者虚情假意应酬之。一旦有机会把他拉下马,谁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甚至还会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古往今来无数为富不仁者结局悲惨,原因在此。相反,一个不偷盗的人,行得正,坐得稳,令人尊敬。如果欺负他,肯定会激起众怒,所以也就没有人敢欺负他。比如过去的德高望重的地方绅士,连官府、盗贼都对他敬畏三分,更别说余人。东汉末年的大学者郑玄,一心以注经讲经为业,其才德闻名天下。有一次,他从徐州去高密,路上遇到黄巾军正要到高密去打劫。黄巾军听到他的名号,都拜伏在地,并且相约不去攻打高密。可见一个人积下德行,是多么受人尊敬。
第四,“十方赞美”。偷盗的人,在未露底细之前,也能受到十方赞美,一旦狐狸尾巴露出来,立即臭名远扬。不偷盗的人,美名只会愈传愈远,而不会人格破产。
第五,“不忧损害”。偷盗的人,无论是强盗、贪官还是奸商,听到警笛声,难免心里犯嘀咕,担心会不会是奔自己来的。即使听不到警笛声,隐忧仍在。有些人凭欺诈手段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不仅担心政府的惩罚,还担心受损害者的私人报复行为。不偷盗的人,就没有这些担心。
第六,“善名流布”。前面的“十方赞美”是名传当世;这里的“善名流布”是指名留后世。偷盗的人,除了那些厚颜无耻的贪官之外,大都怕出名。试想,有几个小偷、强盗像武侠小说里那样以“神偷”、“侠盗”自命的?那不是给人提供射击的靶子吗?不偷盗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凭真实本领取得成就,不仅他们的功业会受到后人称颂,他们的成功方法也被后人学习、模仿,自然会善名流布。
第七,“处众无畏”。不偷盗的人,在任何场合都坦然自信,活得心安理得。偷盗的人就难免做贼心虚。
第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财是财富,命是生命,色力是身体,辩才大约是口才和技能。不偷盗的人,这几方面都不缺乏。这是为什么呢?里面包含着深刻的成功规律。一个有偷盗之心的人,老想投机取巧,每天都在忙于找成功捷径,没有扎扎实实打基础,口才和技能肯定有欠缺。这里所说的口才不是指花言巧语,而是完满表达正理并让人乐从的能力。由于才力不足,又没有侥幸成功的机会,财用肯定缺乏,而且怨天尤人、患得患失,这对身体肯定有损害。如果铤而走险,还可能危及生命。偶有人侥幸成功,又由于财富来得容易,不知珍惜,加上不懂成功正道,难以持久,最后结局跟没有成功的人一样,甚至更糟。
如果不想偷盗,就会努力学习成功本领。不论他们智商高低,最终都会具备真才实学,并获得成功。因为成功了,别人会认真倾听他们讲的每句话,哪怕笨嘴笨舌,口才也显得比教授还好。他们的话还经常被当成名言警句。由于他们的成功来之不易,自然会倍感珍惜。即使不能大获成功,他们也不会糟蹋财富,能够量入为出安排生活,财用也不会缺乏。而且,生命在于运动,他们经常劳动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加上心态正常,自然身体健康。所以,不偷盗才能进入人生的良性循环,对身心事业都大有好处。
第九,“常怀施意”。正如济群法师所说:“人格中的每一种特征都是长期修养成的。人的行为自有他的一贯性。偷盗的人,不偷别人的财物就算不错了,怎么还会去布施人家财物呢!反之,不偷盗的人,多数还会有布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培养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习惯,只要有机会,随时都会把钱财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常怀施意有什么好处呢?古人云:厚德载物。“厚德”可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好事做出来的。一有机会就帮人,这德就厚了,再大的事业也载得住。不像有些德薄的人,一个茅棚子都撑不住。
第十,“命终生天”。不偷盗的人,没有坏心,也就没有恶报,而且有好报,据济群法师说,“生天”的意思是“往生到欲界天上,享受天人的福报”。当然,这是佛家的说法,不知有无科学道理,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在于各人选择。不管怎么说,有前面九种好处,已经应该很满意了。
护法菩萨简介
汉灵帝西园租官,要不要租?租!当然租!因为只要恰好租到灵帝驾崩前的最后一个任期,就等于直接租房租成了房东!租官租成了诸侯!所以,匡扶汉室怎么能只靠埋头苦战...
穷是一种病,我得了十年的重病,直到那天我爸出现,让我百病不侵!...
爷爷去世的时候,轰动全城...
当人类开始踏入星河时代,古老的修行就焕发出来了新的生命力。修行,无论在任何时代永远不会过时。金刚经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要成佛,如何降服其心?。一句话,就道尽了修行的真谛,四个字,降服其心。心神通广大,所以孙悟空又叫做心猿。每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尊孙悟空,降服心猿,就可成斗战胜佛。在星河大帝之中,梦入神机为你阐述修行的真谛。...
推荐我的新书恶魔大人,撩上瘾我天生异瞳,出生于七月半,俗称鬼节,出生当日克死母亲,每年的七月半村里必死一人。十岁那年,死去的村民找我索命,为保性命,结冥婚,嫁鬼王,镇阴魂。坟地的鬼火,井中的死婴,邪气的玉镯一件件离奇惊悚的事件在我身边上演。大师扬言我活不过二十,老娘偏偏不信邪。大学毕业,莫名其妙成了清洁‘鬼’公司的一员,莫名其妙被扣上了‘异瞳天师’的殊荣。什么?BOSS让我去捉鬼?...
穿到红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了红楼里最尴尬的人。好在自己不是一个人,可丈夫比自己更尴尬,这就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