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2-10五禽戏图
针灸术上的“绝技”
华佗针灸穴位华佗在针灸术上也有许多发明创造,他的特点是:“若当灸,不过一、二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概括说来是取穴精简,扎针深,注意针感传导,因此收到显著的疗效。
曹操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患有“风眩症”,常常头痛。虽经医官治疗,都不见效。一天,曹操从侍从那里得知,家乡有一位医术很高明的医生,曹操派人将他召来,他就是华佗。华伦诊断曹操的头痛病是由“风邪”引起,窿即在曹操的头上扎了几针,果真痛止。真所谓“佗针,随手而差”。
有一次,李将军的妻子有病,请华佗去医治。华佗认为李夫人的病是“伤身而胎不去”。李将军告诉华佗说“胎已去矣”。华佗再一次按脉,并说“案脉,胎未去也。”李将军听了以后,不以为然。过了几天,又请华佗去治病,华佗仔细诊断后,告诉李将军说“脉理如前,是两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后儿不得出也。”又说,李夫人腹中的“胎既已死”。李将军心里非常焦急,华佗一面安慰李将军,一面用汤药和针刺同时进行治疗,不多久,终于引下死胎,保全了李夫人的生命。《后汉书》称赞华佗的医术为“绝技”。
华佗在针灸上所以有超人的技术,这与他善于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包括他人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一次,督邮徐毅患病,请医宫刘租针灸治疗,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咳嗽,欲卧不安”。过了一天,请华佗医治,华佗发现由于针刺伤了内部脏器,所以产生了新的病症。华佗根据这个病例,进行反复研究,认为刘租所以能刺伤内脏器官,由于按照古人“挟脊相去三寸”(以脊椎骨为正中,旁开一寸半)的取穴方法。华佗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挟脊相去一寸”(以脊椎骨为正中,旁开各五分)的新方法。据现代解剖生理来看,华佗的取穴方法,是接近于脊椎两旁的交感链,如在这个部位扎针,不仅确保安全,又能取得较好的针刺效果。这种取穴方法是华佗的发明创造,后世人为了纪念他,将穴位命名为“华佗挟脊穴。”目前临床上仍为广大医务人员所采用。
治虫的经验
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古代便有“九虫”之称,对寄生虫病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值得引起人们的推崇。
一天,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个患有咽喉阻塞症的病人,华佗认为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病症,告诉病人说,“向来道隅,有卖饼入,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虀”是一种味道很酸的胞菜。病人吃了“萍虀”后不多久,果然吐出了一条大蛔虫,咽喉也畅通了。过一天,病人拿了这条蛔虫,去拜谢华佗,一进屋“顾视壁北,悬蛇(虫)以十数。”可见华佗的治虫经验是很丰富的。华佗的这种治虫方法,被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在著《药总诀》时,记了下来,“面店蒜虀乃下蛇(虫)之药”(萍虀可写为蒜虀)。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用蒜和醋进行治虫的方法,河北、山西一带,每逢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把蒜浸泡在醋里,到春节时,老老少少吃上一点用醋浸泡的蒜,当作杀虫的良药。
此外,华佗对某些寄生虫病的病因,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据《后汉书》记载,广陵(扬州)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病症。请华佗医治,华佗对陈登说:“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他认为此乃是“腥物所为也”。据现代医学证明,有些寄生虫病,确实是吃了带有寄生虫的生鱼或生肉而感染的。
精通外科
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灸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记载华佗的医案有数十则,皆具体地反映了华佗高明的诊疗医术,涉及到内、外、妇、产、儿、五官、针灸等科。他因病制宜,采用各种不同的疗法。他以手术治愈了肠痈、脾半腐的病,使病人转危为安。当华佗成功地应用麻沸散麻醉病人而进行腹部手术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外科麻醉术尚处于摸索阶段。就是在其它各科疾病的防治方面,华佗善辨证施治,他用刺血疗法治愈了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类似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病症。
蔡伦发明造纸术
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书写材料的不恰当和匮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汉朝之前的很多历史没有记载下来的原因也和记录的工具不太方便有关系。
以我国为例,我们的老祖宗们,先后试过在龟甲、兽骨、青铜、竹简、木简和绢帛等材料上写字。比如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又称“甲骨文”。后来经济得到了发展,有了青铜器,就在青铜器上刻字,希望永久保存,流传后世。到了后来,人们把字写在竹简或者木简上。秦始皇每次批阅奏折时,都要让两个甚至更多的宫人来抬,后来宫廷内部又用绢帛写字,很轻便,但是却不容易保存,尤其是绢帛造价比较昂贵,寻常百姓家用不起,只能供少数达官贵人使用,不能从整个社会来促进文化的发展。于是,发明一种既经济又实用,让普通百姓也用得起的新型书写材料,就成为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桂阳人。桂阳,就是湖南郴州。蔡伦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糊口,他只得进宫当了太监。他从小就喜欢发明创造,进宫后,与当时宦官专权的大背景不同,他为人正直,敢于向皇帝说一刺耳的建议,很得汉和帝的信任。蔡伦在宫内的日子里,曾负责皇家手工作坊的工作,这为他日后发明新的书写材料--纸,提了方便的实验场所。他看到写字用的简牍太笨重,绢帛又太昂贵,而当时已有的麻纸又不适宜写字,就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一种既便宜又便于写字的纸来。
2-10蔡伦
蔡伦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先仔细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经过了解,他知道了制造麻纸的原理就是把麻的纤维捣烂,然后再压成薄片。因为工艺很简单,造出来的纸也就很粗糙。蔡伦认为,只要把造纸的工艺做得更加精细点,造出来的纸有可能就便于书写了。于是他开始着手实验,他先把麻捣得很烂,几乎成了浆状的,然后压成的纸果然很薄。但是这样做出来的纸里面还是有一些纤维,仍然不适合写字,并且麻当时也是一种比较昂贵的材料。但这已经让蔡伦看到了希望,他总结麻能造纸的经验,得出是因为麻有纤维,那么破布、破渔网、树皮等不值钱的东西,也都含有纤维,是不是也能用来造纸呢?之后,他就为他这个大胆的想法做起了实验,他把破布、破渔网、树皮、麻头等东西收集起来,先在水里浸泡,洗去污垢,然后再捣烂成浆,压成片,也同样做成了纸。这样虽然降低了成本,但还是太粗糙,不适宜写字。经过一番努力和不断改进,蔡伦终于造出了第一张纸。
这时候是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自己制造出的纸进献给了和帝,和帝提笔慢书,看着自己的书写材料竟然是树皮造出来的,和帝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在蔡伦的带领下参观了洛河边上的造纸坊,当得知蔡伦是因为看到自己日夜阅读竹简而造纸时,和帝十分感动,于是下令全国推广。
2-11蔡伦改进造纸术
正当蔡伦准备将造纸术向全国推广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由于过度操劳国事,年仅二十七岁的和帝死了。和帝无子,所以邓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由于邓太后对蔡伦的纸也十分喜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邓太后下旨封蔡伦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经让蔡伦十分疲惫,于是他继承先帝遗志开始推广造纸术,他向自己的家乡传授了全部的造纸术,由于纸的成本低廉,开始逐步推广开来。后来人们就把蔡伦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在蔡伦的启发下,之后各个地方的人,都能依据当地所有的东西来造纸,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但促进文房四宝中其他几样的改进,还为我国早期的书法家提供了可以书写的载体,东汉以后,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画家更多了。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和重要文件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对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6世纪时,造纸术先传人东边的邻国朝鲜,再由朝鲜传到了日本。公元751年又向西传人阿拉伯地区,后来,阿拉伯人把造纸术传到欧洲。这样,全世界的人都分享了蔡伦的这一发明。
造纸术的诞生,改变了人类书写材料的历史,就是在今天,人们依然使用它作为书写的主要载体,造纸术的价值不可估量。造纸术的诞生,不仅是蔡伦个人勤奋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作为造纸术的主要发明者,将永远被历史记载。
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衡,字平子,东汉时期西鄂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8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
2-12张衡
朝廷听说张衡很有学问,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任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的研究兴趣。他做了太史令以后,为了方便工作,制造了一个叫做浑象的仪器,这个仪器是一种天文仪器,是观察星象、确定节气和了解其他天文现象用的。这种仪器里面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球放在架子上倾斜的方向,正好是地球自转轴的方向。铜球表面刻有各种重要的星宿和刻度,代表天空中的星座和天象运行的情况。这个浑象和一个动力装置连接在一起,一天转一周,其实也就是地球的自转,这样能准确地反映出天象运行的情况。浑象制造成功以后,张衡坐在仪器前面说,现在某一颗星星正在从东方升起,某一颗星星已经开始从西方降落。人们刚开始不信,跑到屋外去看天空,发现天象和张衡说的基本上一样。
东汉时期,我国各地常常发生地震。古代的人大都迷信鬼神,一发生地震,人们就以为这是鬼神在显灵,害怕得不得了。有些人就乘机宣传这是上天对当今朝廷的不满,准备发动人民叛乱。张衡为了破除这种迷信,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对地震现象的记录,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很像一个大酒坛,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2-13地动仪
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但是洛阳一点也没有地震的感觉,因此,大伙纷纷议论,开始怀疑张衡的地动仪不准确。过了几天,陇西方面飞马来报,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伙儿这才信服了。
张衡的地动仪发明一千七百多年以后,欧洲才有了自己的地动仪。这个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早一次运用科学的手段观测地震,为人类科学掀开了新的篇章。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公元1世纪前后中国先后诞生了两部总结性的数学巨著即《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虽为算经十书之首,但它实质是一本天文学著作,它是盖天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周髀算经》中的数学理论是其作者在研究天文现象时,不可避免的引入的。但由于《周髀算经》中所引入的数学理论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在学术界即将它定性为天文学著作,又将它定性为数学著作。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为赵君卿所作,北周时期甄鸾重述,唐代李淳风等注。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古语有云八字轻者,身虚,神弱,易近鬼!我的八字就非常的轻!不仅如此,据说我在出生的那天正巧紫薇星降世!这要是换成在古代,我必定会是帝王之相!可惜,却毁在了我的八字轻上面!这让我只有了帝王之相,却没有帝王之命!等待我的只能是百鬼缠身,死于非命!(新书更新慢可以养肥了再看!这段时间了大家不妨看一下阴阳墓师。了解一下乔胖子祖父辈们的故事!另外重生之无赖至尊欢迎大家收看!)...
岳母好女婿,求求你别离开我女儿岳风,把我们洗脚水倒了。什么岳家柳家岳风柳萱...
傅玄屹是京都傅家太子爷,手握重权,做事狠辣,高冷禁欲,腕上常年可见一串黑色佛珠,是京都人人皆知的狠厉佛子。魏语娴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独自一人来到京都上学,却被母亲转走了所有积蓄,走投无路之际,只能另辟蹊径。那一夜,他说他绝嗣,她信了,当被查出怀孕后,她慌不择路,不知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后来她被接到傅家,母亲的压...
传闻傅氏掌权人冷静自持,斯文禁欲,宛若佛子,想要嫁给他的数不胜数。他身边有个小姑娘,温婉大方,浓情氤氲。按照辈分,她要叫声小叔(无血缘非养成)自初见起,她便对他上了心,感激他的温柔体贴与出手相助。他们身份相差悬殊,姜愿为了跟上他的步伐,努力做到卓越。本以为暗恋永无天日,随着交集越来越多,她主动出击,不动声色。...
雅雅走了,自杀。这个虽然跟他毫无血缘关系,但他毕竟叫了十多年姐姐的人,居然就这么消失了,并且给他留下了一笔数额不菲的遗产,以及一个孩子。那年他才十九,...
一个苦逼的小屌丝,无意中买了一个智能软件,啥是天才,一看就会,金钱,赚到手软,美女,我不稀罕,且看一个小屌丝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