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
意思是:第一种善知识是,看见朋友贫穷困窘,就办法帮他维持生计;第二种善知识是,不跟朋友斤斤计较。第三种善知识是,经常跟朋友保持联系。第四种善知识是,常常将朋友记挂在心。除此之外,还有四种特殊情况下的善知识:“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於後解决之;二者有病瘦,将归养视之;三者知识死亡棺殓视之;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一是朋友被官府追捕时,应该帮助他躲藏,然后设法为他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在专制时代或许可行,在当今法制时代是行不通的。二是朋友老病无助时,当予以赡养。三是朋友死后,当亲往吊唁。四是朋友死后,当照看他的后人。
在处世风格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意思是:第一种恶知识是,稍加冒犯便勃然大怒。第二种恶知识是,有急事让他去办,他却拖拖拉拉。第三种恶知识是,别人需要他帮忙时,他就躲过一边。第四种恶知识是,亲友死了他却不去吊唁。
在处世风格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
意思是:第一种善知识是,别人发生矛盾时,设法劝阻,以免引起争斗。第二种善知识是,别人想学坏,他设法劝止。第三种善知识是,对方懒惰,不理生计,应该劝他勤于劳作,赚钱养家。第四种善知识是,对方不爱学习正道,应该劝他勤于学习。当然,佛祖所说的“经道”,是指佛经和佛道,也可引申为其他经典和道理。
最后,佛祖说:“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佛祖以上所讲的只是一般的做人道理,他却说自己因为这些方面做得好,所以“自致成佛”。可见做人是人生的根本。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从事任何事业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文殊菩萨简介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文殊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后投奔释迦牟尼学道,在四大菩萨中,他的智能第一,大乘佛教将他推为众菩萨之首。
一人一境界,一心一菩提
文殊菩萨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摘自《维摩诘所说经》
不读佛经,不知道自己有多傻。
记得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为什么发笑?因为人类的智慧非常有限,无论对任何事物,都只能看到某一面,并且只能看到这一面的表层,根本不能透视无遗。在有限认知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得出的结论无疑带有极大的偏见。无论研究出什么道理,想出什么办法,都是漏洞百出。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人能大获成功呢?这个道理,好比业余十八级的棋手们下棋,虽然双方的棋艺都低劣到无以复加,但仍然会有输赢。某个人即使屡战屡胜,获得冠军,也不能说明他的棋艺有多高明。
佛祖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佛法无边”,从不谈论“顶峰”或“极限”;他说“非法非非法”,从不谈论什么“绝对真理”,更不说什么“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如果读了佛经,就会意识到,我们从来没有真的正确过。我们都是把猜测当真知,按照想当然的办法做事。有时结果很好,有时结果不好,都不过是业余十八级棋手走了一连串随手、漏着、败招之后偶然得到的结果如已。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记录了佛祖的弟子们探讨“入不二法门”的故事。这些弟子都是智者,他们追随佛祖多年,造诣不凡,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好像都是对的,却各不相同,让人不得不惊叹:原来对同一个问题竟有如此多的视角。假如凭一人之智,能够看到的绝对没有多;假如有更多的人,看到的一定会更多。既然如此,哪有“绝对真理”呢?当真是“佛法无边”啊!
当时,维摩诘对师兄弟们说:“各位,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请大家各陈己见吧!”所谓“不二法门”,意思是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这里是指佛道。
法自在菩萨首先发言:“生和灭是二。佛法既无所谓生,也就无所谓灭。悟得无生法,就是入不二法门。”
法自在菩萨的说法好像很对,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没有生,就没有灭,不就是空吗?
这是,德守菩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我、我所是二。因为有我,就有我所。如果没有我,就没有我所。所以,无我就是入不二法门。”是啊,如果没有我,就没有我拥有的、我向往的、我归依的一切,这不就是空吗?
不眴菩萨又说:“受、不受为二。如果不接受佛法,就得不到佛法。因为得不到,就无所谓取,也无所谓舍,无所谓学法,也无所谓行法。这就叫入不二法门。”“受”是领取接受的意思,有身受、心受两种。这里主要是讲心受。这段话的意思是,佛法也是空的,无所谓受与不受。反过来说,如果接受佛法,那就是承认有佛法了。既然承认有佛法,就会舍弃其他法门了。有了取舍,也会有学佛法和行佛法。这样,心里就有了执念,就不是空了。
德顶菩萨说:“垢、净为二。看见了垢,就没有净。只有除掉垢、净的念头,无垢无净,才是入不二法门。”垢是不干净的意思,也有“坏”的意思,既指物质的东西,也指思想。如果头脑中有干净的概念,必然看到不干净的东西;有好的概念,必然看到不好的事物。有人说:眼不见为净。不去看那些不喜欢的东西,自然心里清静。但这只是消极逃避的做法,境界并不是很高。只有在心中消除垢净的概念,达到无垢无净的境界,才不会受垢的困挠。比方说,现在的贪官污吏多,流氓盗匪多,心有垢净的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就难受,索性不看新闻、少出门。心无垢净的人,新闻照看,门照出,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仍能心如止水,平静如镜。
总共有32位菩萨对“入不二法门”这个论题发表了意见,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介绍,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去读《维摩诘所说经》。本文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对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无数种意见存在;对任何一个人,都有无数种评价。而且每种说法可能都是对的,至少都有一定道理。
正因为大家都对、都有道理,就说明每个人并非全对,也不是完全有道理。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任何一件事情上完全正确过,就连佛祖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平时与人发生意见冲突,没有必要把自己当成正确答案的提供者,没有必要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别人一定错了。我们可以坦陈自己的意见,但应该认识到,它仅仅是一种意见而已,未必是最正确的一种。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也许能使自己的想法变得更正确。
当发生意见冲突,大家争执不休时,应该怎么办呢?维摩诘菩萨的做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当各位菩萨讲了自己对“入不二法门”的看法后,文殊师利菩萨就问首先提出问题的维摩诘:“我们都讲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说说,什么是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的回答是: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心有灵犀一点通,叹息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沉默有时就是最好的表态。
当你意识到不管怎么想、怎么说都不完全正确时,与其喋喋不休地证明自己绝对正确,不如什么也不说。
南鲤最大的梦想,就是和霸总老公离婚,拿到巨额赡养费,实现财务自由。于是,她开始了作天作地之旅。遇到霸总的合作伙伴?南鲤二话不说,冲上去一阵暴打!助理夫人您打的好!这个人已经被查出来是个诈骗犯,您立功了!南鲤???这招不行,那就买买买吧!南鲤拿着霸总的卡,疯狂扫货,直接搬空了一个商城。助理夫人您买的好!您引发了购物热潮,现在公司的货已经脱销了!南鲤???看来,她只能祭出大招,绿帽之术!媒体上,开始频繁出现南鲤和几个帅气小鲜肉的合影。助理夫人您真会营销!您签下并炒作的那几个小鲜肉已经成长为最年轻影帝世界级设计师南鲤最终,她拿着离婚协议,气势汹汹的来到霸总面前,离婚!霸总将银行卡房产证等等全送到她面前,离婚,净身出户。不离,车子房子钱包,包括我都是你的。南鲤!!!过分了啊,这让她怎么拒绝?!...
做了一辈子炮灰的周谷儿重生了,重生在她即将被养父卖掉的那一年。重生后的周谷儿表示,这一辈子她的命运要自己掌握,决不再任人宰割。且看她这个炮灰养女如何斗极品,发家致富,收获幸福。...
徐毅获得了一个神通,很普通的法相神通,但他发现,变大变小之间却有无限可能。我有技术,使用神通的技术。...
一个被人称作傻子的孤儿,竟然是万年之前神界帝尊转世!封天大盾下,群魔乱舞!玄宝携鸾后与十八帝妃,找回三大圣宝,平魔乱,归元一,统一白鸾,重登帝位!面对来自神界灵界冥界人界四界众生对圣宝和神帝之位的觊觎和阻拦,玄宝携五大兵团,扬玄尊大旗,洒男儿热血,平四界之乱,祈万民之福!...
一代兵王含恨离开部队,为誓言,为兄弟,来到云海市照顾战友的妹妹,却发现照顾的对象是个身材火辣的美女,从此,踏上了幸福的生活。回归校园,拳打富二代,脚踩古惑仔,身边聚集了火辣美女老师霸道警花纯情校花风韵犹存的御姐只有你想不到的妞,没有他泡不到的妞。且看他如何秉着有妞不泡非好汉的原则,在都市中混的风生水起,笑傲江湖,财色兼收。...
问何为大? 答再无可比较者,为大。 问何为道? 答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者为道。 问何为宗?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