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个,不受。这是关键了。诸位!你如果要行菩萨道,要到众生法界,苦恼的法界去行菩萨道,你最好把你的感受给收起来,不要相信你的感受。你高兴也好,痛苦也好,你就照你原定的计划去做就对了。其实不要说弘法,诸位!一个人能够坚持做功课,也是要把感受收起来,时间到了就去做功课,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如果跟着感受走,你这一辈子大概就一事无成了,因为感受是最容易误导我们的。
所以,你要能够安乐,第一个,对外境不要太在乎,第二个,对你内心的感受也不要当一回事。这就是安乐,这是境界更高了,这是从观心的理观的思想。
这个安乐的意思,我解释一下。法身菩萨安住清净心跟菩提愿,所以对他来说生命没有什么安乐跟痛苦,没有这回事情,他根本就真的离相了。安乐也好,痛苦也好,对法身菩萨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的感受是不可能完全关闭的,这是现实。所以你要怎么样呢?你要选择性地去弘法。所以后面会说,有些地方你不能去的。就是说你要量力而为,你根本就没有那个本事嘛!那弘扬佛法就要尽量让你自己保持安乐,如果你承受太大压力,你的弘法事业就做不久了。
修行也是这样。其实<安乐行品>,包括你做功课也是这样。你把功课排得很紧,你一天工作忙完,生活作息完,你可能只有一个小时,你一定要排别人三倍的时间,你这个修行怎么样?不安乐,不会持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一个有感情、有感受的众生。
就是诸位!我们要先了解自己的定位。我们是活在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是业报身,我们深受感受的影响。所以怎么办呢?不管自利也好,利他也好,想办法让自己保持安乐,你这样才能够长长久久。
所以,既然安乐,那表示什么?你不能像法身菩萨无差别地面对所有境缘,有些地方你不能去就不去了。所以后面佛陀会讲到身口意的,就说有些行为你不能做,有些地方你不能去。为什么?保持你的安乐,你才能够长长久久地自利利他下去。
这个地方是讲安乐。凡夫要能够弘法,先让你自己安乐,这是第一个原则。
二、经文要义
(一)上来迹门正宗,三周说法,三根授记,已令声闻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迹门流通中,佛赞美人法,且劝募弘通妙法之五种法师。前品既得圣众命弘持,今品为教初心菩萨,应加修身、口、意、誓愿等四安乐行,以坚固一佛乘之妙因。
上来迹门正宗,佛陀在迹门正宗三周说法,开权显实,使令整个弟子们进入佛陀的知见,最后成就授记。这当中令声闻人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这是迹门的正宗。到了流通分当中,佛陀在<法师品>赞美人法,赞美受持《法华经》的人——五种法师,赞美《法华经》的法,这个法是成佛的捷径。而且到了<劝持品>劝募弘通妙法的五种法师。所以前面的<劝持品>是得到圣众来弘持妙法。圣众是什么?是法身菩萨。
那么这一品是谁来弘传呢?是凡位的菩萨,外凡资粮位的菩萨。外凡资粮位的菩萨是什么特色呢?内心有烦恼,而且善根又薄弱,是这种人来弘扬佛法,所以佛陀必须要安立四安乐,身安乐、口安乐、意安乐跟誓愿安乐,用四种法来保护,或者说是坚固我们的善根。也就是说,你要弘扬佛法,你要先让自己的善根不受伤害,这是前提,你要把自己脚跟先站稳了。所以佛陀讲出四个法来保护自己,身、口、意、誓愿。
(二)佛说四安乐行,即承先启后。承先者,佛以四安乐行为末世中佛弟子自行化他之轨范,以成一佛乘之因。启后者,即此四安乐行,用以开启后文之本门正宗,以成法身之妙果。即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前后相成。
佛陀说四安乐行不完全只是保护你的善根,它还有怎么样的作用呢?“承先启后”的作用。承先,就是加强前面的迹门,加强我们一佛乘的因地,这是承先;启后,就是开启后面的本门,开近显远的本门,以成就未来法身的妙果。所以这个安乐成就因地,也是从安乐成就果地的法身。所以“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管是因地的称性起修,或者果地的全修在性,对凡夫来说,想办法在你修行弘法的过程中保持安乐是关键。它是通因通果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前后相成”。没有安乐就没有长久的菩萨道,是这个意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第三。
(三)本品所说四安乐行,一一皆以止、观、慈悲之妙行,成大乘戒定慧之三学,以此而导正身、口二业,导正意业,导正誓愿。如大论云:因名止行,果名断德。因名观行,果名智德。因名慈悲行,果名恩德。因名三业,果名三密。是故初心欲修圆行,入浊弘经,为浊所恼,自行不立,亦无化功。佛为是人,示四安乐行也。
这个四安乐行有身、口、意、誓愿,其实它真正的修法只有三个:一个是止行,一个是观行,一个是慈悲行。
止,就是你要有方法调伏你自己,就是外境刺激你的时候,你怎么样能够把你自己的烦恼调伏下来。这个是讲到持戒跟修定。
观行,就是你要有办法引导你自己。但这个引导,这个观,跟我们理观不一样。诸位!我们在讲理观的时候,是一个生命的整体观,那是一心三观的即空即假即中。这里的观是属于对治观。对治观就是说,有可能修空观,修空观是引导到清净心;有些地方是在修假观,特别是口安乐跟意安乐,修假观,引导到菩提愿。身安乐的修空观是引导到清净心。所以这个观是指空假二观的一种引导。
第三个是慈悲,慈悲的誓愿。
也就是说,以止、观、慈悲成就大乘的戒定慧。这个戒、定是止行,调伏;慧是观行,是引导。我们就是用止、观跟慈悲三法,首先调整我们的身、口二业,接着调整意业,最后端正我们的菩提愿。整个修行四安乐行,虽然它的所缘境有身、口、意、誓愿,其实它的方法就是止、观跟慈悲三种。
为什么用止、观跟慈悲呢?因为止最后成就断德,观成就智德,慈悲成就恩德,整个佛陀的三德——断德、智德、恩德就都成就了。因名身口意三业,最后转成佛陀的三密的妙用。
初心菩萨想要修圆教的一佛乘的妙行,甚至于要入五浊恶世弘经,为外在的五浊恶世的众生所干扰,“自行不立,亦无化功”,所以佛陀讲四安乐行来让他保护自己。这个是讲到凡位菩萨的自利利他,要以安乐为本。
戊一、文殊提问
我们看讲义第二百三十六面,丁五的“安乐行品”。分两段,先看第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劝持品>以后,文殊师利菩萨仰仗佛力就白告佛言:世尊!前面的法身菩萨发愿在佛陀灭度以后弘扬《法华经》,甚为难得。为什么呢?因为心中依止敬顺佛故,发大誓愿,所以他能够在恶世当中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如果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发愿在佛陀灭度以后的五浊恶世来弘传《法华经》,他要怎么样弘传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
法身菩萨跟凡位的菩萨遇到逆境最大的差别,就是法身菩萨他内心没有烦恼业力,所以他没有所谓的内忧,他只有外患。凡夫就复杂,凡夫他本身就有问题。我们凡夫本身,就算你不会弘扬佛法,我们本身就有内忧,再加上外患,那就不得了了。所以我们必须怎么样?选择性地弘法。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本来就有地雷,那外境再刺激一下就不得了。
所以法身菩萨对于逆境的安忍不动,很简单,只要两个理由,第一个敬顺佛故,第二个发大誓愿,他任何的坎就迈过去了。但是凡夫就没那么简单了,凡夫不能够无差别地面对所有境缘,他必须怎么样?选择性地弘法,修四安乐行。我们看怎么选择。
戊二、如来垂答分三:己一、总标章门;己二、详释方法;己三、行成之相
己一、总标章门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
这个地方讲出凡位菩萨在五浊恶世当中,要安住身、口、意、誓愿四个法门。先把这个法门标出来。
☆☆☆本书简介☆☆☆平淡无奇的婚姻,让她忍不住出轨。丈夫移情别恋,婆婆百般刁难,年轻的男人又热情体贴,她难以抗拒...
不可说的爱百度云txt下载每个女人,都期望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我也一样。今天,我嫁给了爱了十二年的男人,只不过,用的是我姐姐秦佳梦的名字...
简介穷小子杨凡因祸得福,脑海中多出一部神奇手机,命运由此改变,医术风水无所不能,种植养殖样样精通,脚踩恶霸,拳打奸商,俘获美人心,从此纵横乡村都市。...
超甜,身心干净顶级豪门宫家继承人宫司屿权势滔天,为人阴狠毒辣。唯独疼老婆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霸道占有欲到了病态阶段。某日,他醉酒回家,一把血淋漓的匕首架在自己脖子上,我把命给了你,人也是你的!你要还是不要!她拼命点头要要要!那你会不会跟野男人跑?不敢不敢!不敢?匕首下压,血珠渗出,那群狗男人连你一根指头都比不上!只爱你!老公妻奴忠犬太粘人怎么办?在线等,急!这是一个豪门邪魅贵公子被死而复生通灵少女迷得神魂颠倒六亲不认的故事。通灵风豪门甜宠文,不恐怖,1v1,双c,女主10w字前绵柔小奶猫,后期妖姬段位,包含鬼怪通灵术法,不虐,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不可能。...
伟大的汉王朝渐渐走向了末路。数十年间,人间沦为鬼域,白骨遮蔽平野,天下龙蛇纷起,竞问鼎之轻重。尸山血海之中,一名年轻的武人持刀起身,茫然四望,但见凛凛英雄...
九皇叔,他们说我丑得惊天动地配不上你。揍他!九皇叔,他们说我行为粗鲁不懂礼仪还食量惊人。吃他家大米了吗?九皇叔,她们羡慕我妒忌我还想杀了我。九王爷一怒为红颜本王的女人,谁敢动!一不小心入了九皇叔怀,不想,从此开挂,攀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