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啦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第3页)

是的,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将永远和他的灵魂焦灼在一起。

伍尔芙看到了这一点。她说了出来。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经典、最准确、最深沉,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评语。她代替了我的眼睛。她说出了我们的感觉。

而在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中,又有谁能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交相辉映呢?在伍尔芙看来,唯有托尔斯泰。以追求前卫思潮而著称的伍尔芙竟然宣称,托尔斯泰才是所有小说家中最伟大的一位。如此对托尔斯泰的倍加推崇,无疑证明了崇尚现代主义的伍尔芙并不是站在狭隘的现代主义的立场去判断那些优秀的写实主义作家们的。尽管她小说的风格和追求与托尔斯泰的相去甚远,但她还是看到了托尔斯泰的批判现实主义是怎样地深刻,而他的小说又是怎样地如史诗般壮丽辉煌。

伍尔芙在谈论这位大师的时候说,正如灵魂支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生活在支配着托尔斯泰。她说,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所要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生活?这便成为托尔斯泰的永恒的主题。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位皮埃尔或列文,他们已经取得了所有的人生经历,能够随心所欲地对付这个世界,但他们还总是不停地问,甚至在他们享受生活的乐趣之时也还是要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又应该是什么。伍尔夫认为,这可能就是托尔斯泰的为什么会崇高和不朽。

当告别了沉重的俄罗斯文学,伍尔芙又让她的声音来到了美国。她浏览那片新大陆上操着英语写作的移民作家们的作品,她知道他们是乘着“五月花”号登陆美洲的,她也知道从此他们所发出的,将是怎样来自新大陆的令人振奋的交响乐。

来看看伍尔芙是怎样看待新生的几乎没有历史更没有传统的美国文学吧。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读伍尔芙的理论时,我好像一直忽略了伍尔芙论美国文学的那一章。或者因为那时候我并不关心美国文学,所以当这一次重读,就像读一篇新的文章。而读过之后,才忽然发现这篇写于1925年的文章是怎样的地道和准确。因为当76年过去,你竟会觉得,还没有谁能超越伍尔芙当年对美国早期文学的真知灼见。这大概就是伍尔芙为什么不朽。她超越了时空。

伍尔芙在这篇1925年的文章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到一个外国的文学领域中去漫游与我们到国外旅游极其相似。于是,这便成为了她看待美国文学的一个最巧妙的视角。接下来,她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以一个旅游者的心态,开始对惠特曼、对霍桑、对德莱塞、对安德森和刘易斯他们这些新大陆上的名士风流们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她看待他们就像是看待美国广袤大地上的那一处处粗糙、荒蛮而又美丽的风景。而她对新生的美国文学的评价,便也是这样边走边看边感觉。她对他们的思索,就如同她的意识流小说,不停地从她的大脑坠落到文字中,散乱着,但却闪光。

伍尔芙首先指出美国是一个不同于英国的新的国家。尽管早期的美国移民大多是来自英国,但是当他们一旦开始在新大陆上的写作,他们抢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宣言他们是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哪怕他们依然是在用英语写作。伍尔芙认为安德森就是这样的美国人的典型代表,因为自从写作开始,他急于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从英国文学那伟大而僵化而GentleMan的传统中分离出来。他甚至声嘶力竭地要让世界知道,我就是那个美国人。这句话意味了什么?伍尔芙以她游客的眼光解释说,这句话是带着一种被淹没的然而却是最基本的欲望,顽强不屈地涌上安德森的心头的。是的,他就是那个美国人。这是一种可怕的厄运,又是一个大大的机会。但是,不论好坏,他就是那个美国人:苦苦挣扎着,要意识到他的自我,充满对自己和别人的惊奇之感,试图悠然自得,而不是假装悠然自得。

多么精辟。她说,这就是成为美国人的过程中的第一步——不当英国人。一位美国作家所接受的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把一直在已故的英国将军们指挥之下前进的整套英国话语的大军统统解散。他必须训练并且强迫那数量不多的美国文字来为他服务;他必须忘却他在菲尔丁和萨克雷的学校中所学到的一切东西;他必须学会像他在芝加哥的酒吧和印第安纳的工厂中和人们说话那样来写作。而美国文学,事实上也如伍尔芙预期的那样,是在这种“我就是那个美国人”的叫嚣中成长起来的。因为他们真的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美国的声音。

然后伍尔芙比较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美国和英国的文学。她说英国的传统建立在一片小小的国土之上,它的中心是一幢古老的住宅,其中有许多房间,每一个房间都塞满了东西,挤满了人。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熟悉,关系密切,他们的举止、思想、言论在不知不觉之间一直被过去的精神统治着。然而,在美国,棒球代替了社会活动;一片崭新的土地代替了在无数的春天和夏季激动了人们情绪的古老风景。在这片土地上,锡罐、大草原、玉米田无规则地四散分布着,就像是一件不合适的镶嵌工艺品,等待着艺术家们的手来把它整顿得井然有序。

生活在古老英国被英国的文化所浸透的伍尔芙,尽管对美国文学的太要传统和太不要传统这两种倾向进行了批评,但她对新生的美国文学还是非常欣赏的,甚至是满怀了激情的。她认为英国的文化传统尽管深厚,但它已经不足以面对一个新的时代。而要使文学能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能表现现代人的心灵,就需要一种新的艺术以及一种新的传统的控制。而美国文学中不断发展的语言,就证明了这种新的传统的诞生何等重要。因为,在伍尔芙看来,那些美国人正在做着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所做的事情——他们正在铸造新词。而你要想在英国的小说中寻找到新词,往往会徒劳无功。伍尔芙说此事可谓意味深长:因为当我们想要更新我们的语言时,我们竟然要向美国借用新词。而所有那些富于表现力的、不登大雅之堂的、生气勃勃的俚语,也竟然悄悄在我们中间通行了起来,开始只是口头使用,后来就日渐增多地见诸文字,而它们竟然都来自大西洋的彼岸。

于是伍尔芙说,我们不需要十分有远见就可以预言:当词汇被铸造出来之时,一种新的文学就会从这些词汇中产生出来了。

接下来我最想说的,就是伍尔芙对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学所采取的那种最辩证也是最宽容的立场。也许是因为她身处其中,但更重要的是她的那种平和的心态,和她的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本时代文学的关切与支持。所以她不满意那些对现代文学总是苛责批评、心怀不满的评论家们。当然她并不否认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英国文学不够伟大。她反复说,这是个支离破碎的时代,这个时代很荒芜,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姓名能够鹤立鸡群,也没有一位老师傅的工场,可以使年轻人在那儿当学徒而引以为荣。那么文学就更是如此。在有着司各特、华兹华斯、拜伦、奥斯汀、济慈以及雪莱的那个天才时代之后,英国文学所余的似乎就只有几节诗,几页书,这一章那一篇,这部小说的开端和那部小说的结尾,堪与任何时代或任何作家的佳作媲美了。是的,伍尔芙承认这一点,承认这种带着某种悲观主义色彩的现实。

然而,她却最终不愿以这种悲观的态度来面对今天。她是希望能张开双臂拥抱现实的那种作家,何况,她自己的思想和创作就深深植根于这样的现实中。对伍尔芙来说,那是个她与之有着亲密关系、她甚至赖以生存其中的世界。所以她不愿总是生活在那些被大师们笼罩的伟大阴影中,她不停地呼吁那种对现实的乐观主义态度,她说:不错,我们确实不得不怀着嫉妒之心去回顾往昔,但毕竟,这是初春晴朗日子中的第一天,生活并非完全缺乏色彩。

伍尔芙的乐观主义是来自本能的,来自晴朗的日子,来自美酒和谈话,来自这样的事实——当生活每天献出这样的珍宝,每天使人想起的东西比最善辞令的人所表达的还要多,那么人们虽然十分仰慕死去的一代,但还是宁愿拥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而当代文学亦如此。它尽管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对于人们仍有着支配能力和同样的魅力。伍尔芙认为没有任何过去时代的人,比我们这一代更需要珍惜和爱护我们当代的作家。我们需要过分鲜明地意识到现在。每天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在做着、说着、想着对我们的父辈说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新的书籍之所以能诱惑我们去阅读,就是它能反映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能表达和过去时代相分离的差异之处,而不是去表达那些与过去时代相联系之处。而天才的时代过后,接踵而至的,必然是一个竭力挣扎的时代:人们通过纯洁而艰苦的工作,来表达他们骚乱而越轨的思想。

伍尔芙的时代和我们今天的时代难道不似曾相识吗?

伍尔芙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话语,难道不是对我们今天的启迪吗?

然后,再让我们听一听伍尔芙对那些以当代文学评论为己任的评论家们(她承认那些评论家所说的,一位伟大的评论家是最为罕见的人物。但,那要他自己就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不是从时代的挥霍浪费中孵化繁殖出来的)是怎样评价的:让我们承认,他们的工作是困难的,危险的,而且往往是讨厌乏味的。让我们恳求他们慷慨大方地给人以鼓励,但要节约花环和桂冠。因为它们很容易扭曲枯萎,在六个月之内,就会使戴上它们的人看上去有点滑稽。让他们对于现代文学采取一种更为宽广而较少个人色彩的见解,并且确实把作家们看作正从事某项宏伟建筑的人们,这座建筑是由集体共同努力完成的,那么作为个体的工人就不妨默默无闻。让我们请求他们仔细眺望远处的地平线,为未来的杰作准备道路吧。

这是伍尔芙的肺腑之言。是的,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乔伊斯、劳伦斯,还有亲爱的弗吉尼亚·伍尔芙铸造了那个时代的英国文学的辉煌吗?

时间会拯救真正伟大的文学,并让它们成为不朽。

这就是这个女人的生活。这是她每日读书每日思考的结果。可以为她的这些理论作注脚的,还有她的那本日记选。那是当那个被思想所困的女人投河自尽之后,由她的丈夫为她编选的。同样的思想,每天很累的生活,精神的劳累,和与灵魂的抗争。不,我不是想说伍尔芙是在用怎样的方式来写她的日记,我只是想说读了她的日记才会更了解这个女人是怎样生活的。因为她在她的日记中所写的,几乎全是她怎样读书,又是怎样写作。她似乎只有这一种生活的样式,独自坐在花园的玻璃房子中,读书并且思考。日复一日,又年复一年。

她便是这样选择了她自己的生活。自己与自己在一起。自己用文字诉说自己的心灵。自己平静地过独自灿烂的精神生活。平静而充实,便铸造了她的一生。

所以伍尔芙才堪称知识分子。她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的特征之一,就是她内心的平静。不是说她的作品中没有激情和热烈,而是说她的能够接受平静并肯于平静就证明了她所拥有的那种深邃的力量。一个知识分子的力量。

于是便要说到杜拉。因为比起伍尔芙,杜拉几乎就不是知识分子,她甚至算不上一个知识的女性。杜拉的小说更多的是来自物质的世界。如果说杜拉有思想,那她的思想也是来自感觉。因为她更多地生活在感觉中。感觉就足以让她成为一个小说家了。她甚至无需读书,无需费力地去思考什么,也无需一定要成为一个理论家。

大概因为有了杜拉做比较,伍尔芙才显得更知识。她就是那样永远生活在理性中,并且面对一切时,她只选择知性的态度和立场。所以她的生存才会很平静,至少看上去是平静的。她总是被纠缠在思考和读书中。她因此而不会放纵自己,更不允许自己任情任性,无休无止地去恋爱,或是做出什么越轨的事。她更不会像杜拉那样去酗酒,糟蹋自己,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伍尔芙是智者。哪怕是在最最痛苦和无望的时刻,在自己的精神彻底崩溃的时刻,在不能读书也不能思想的时刻,伍尔芙也只是让纯净的河水淹没自己的生命和烦恼,从此结束那沉重的智慧和美丽,结束那不能再平静下去的深邃的一生。你看,就是死,伍尔芙也选择了知识分子的死。

伍尔芙是个美丽的女人。她美丽是因为有思想和知识在她的容貌中驻足,是因为她拥有着知识分子的烙印和立场。

去读伍尔芙的《论小说和小说家》和《伍尔芙日记选》吧。那一定是人生的一种最深沉的享受。然后,你会觉得你拥有了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伍尔芙将与你永远相伴。

热门小说推荐
红楼春

红楼春

隆安五年,二世为人的贾蔷为保清白身,从虎狼之巢宁国府夺命而逃,自此,一名万年工科单身狗,迎来了他在红楼世界的春天群号舵主一群三七九,三零三,零七六(已满)舵主二群七二九,八二一,六零五(已满)舵主三群一零六,一八八,零七八零普群一一三,五五七,五三零二...

无敌大佬要出世

无敌大佬要出世

路一平是个上古修士,亲眼见证了诸神大战中,无数强大的神灵殒落的情景。自此之后,他便躲在深山老林,日夜修炼,发誓没有强大到对抗天地大劫的实力时,便不出来。一...

我在都市从炼气一层开始修仙

我在都市从炼气一层开始修仙

仙帝回归,发现自己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大少。老爸望子成龙?那我就牛批一下给你看看!未婚妻失望透顶?老子随便散发一点魅力,轻松拿下!处心积虑的反派?拍死,统统一巴掌拍死!...

每天被迫和大佬谈恋爱

每天被迫和大佬谈恋爱

爽文宠文,1v1,女强男强!初相见,薛夕被迫对这个充满危险的男人一见钟情,不谈恋爱会死的她只能主动出击我有钱,也很能打。做我男朋友,我罩着你...

官运红途

官运红途

吴一楠无意间看到老婆在自家楼下跟市委秘书激情拥吻,继而得知自己的副科长职位是市委秘书帮的忙,愤而跟老婆离婚,随之被撤职换岗,人生处于低谷之中。现场会上,吴一楠对刘依然产生好感,对她勇敢反抗和揭露领导的淫威所敬佩。在一次下乡途中,市里某位领导认出了吴一楠,自此以后,吴一楠官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