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同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重视,次年就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司马光则坚决反对变法,认为,新法必定生事扰民。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一度请求辞去相位,宋神宗则希望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六上札子,坚决推辞。他说:
上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不然,终不敢受命。
神宗派人对他说:「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词。」但是,司马光始终没有接受。
随着王安石主持变法的继续,司马光无法在朝中久任,从翰林学士出为知永兴军(治今西安市)。他要求以书局自随,继续编书。
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干脆辞去地方长官,改任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这样一个冗散之职,淡出官场,不言世务,在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元丰五年(1082年),司马光又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命,担任「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是一个只领俸禄而没有实际职掌的差遣。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撰,上表进呈于宋神宗。从治平三年(1066年)设局修书开始,至此已经过去了19年,司马光从48岁离开京师也已经15年,时年63岁。
编辑动机
《资治通鉴》是在北宋错综复杂政治背景下奉敕编撰完成的史书。虽然司马光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求居闲职专意编书,书中也有不少内容和议论有着针对王安石及其新法的用意,但不能因此认为此书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或结晶。司马光编撰此书,是为了给宋神宗提供历史借鉴,而不是专门为了打击王安石的。其「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的人生追求,在这部史学巨著中无疑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作品鉴赏
正统观念
在司马光的正统观中,最有特色的是其「相对正统」的观念。所谓「相对正统」,是指在分裂时期,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完全正统或完全不正统,每一个王朝的「正统」都是相对于其他王朝而言的。如曹魏相对吴蜀为正统,而蜀又相对吴为正统,吴也并非完全不正统。
相对正统观最突出的反映在南北朝时期。在司马光之前,绝大多数史家不是「正」北「僭」南,就是「正」南「僭」北,所谓「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司马光认为「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于是认为南北朝均为正统。虽然相对而言,北朝比南朝的正统性稍低,但依然被认为是正统政权。
在一部编年体史书中,同一个时期能够有两个「正统」王朝的存在,其创举在于认为正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于同时存在的其他王朝而言的,这是司马光相对正统观的核心。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既可以有两个都比较正统的王朝同时存在,也可以出现某一王朝相对另一王朝不正统,而相对其他王朝更为正统的情况,这都可以视为这一相对正统观的具体表现形式。
司马光正统观念最关键的一点是只要没有实现大一统,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是绝对「正统」,其「正统」性都是相对于其他王朝而言的,或者说,在割据政权当中,不存在完全「正统」的王朝。不需要与其他王朝「比长挈大」的完全「正统」的王朝,只有已经实现了大一统的王朝。所谓「自古天下无道,诸侯力争,或旷世无王者,固亦多矣」。这「旷世无王者」意思就是非大一统时期常常就没有一个真正「正统」的政权。
关于司马光为何在三国时期认为曹魏相对正统,坚决反对刘恕的「帝蜀」说,理由不是其常常标举的「夫统者,合于一之谓也」,而是「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并与「南唐烈祖称吴王格后,是非难辨」联系起来,其「不帝蜀」的用心,昭然若揭。
李昪建立南唐,自称唐后,承唐「正统」,实力强大,窥同中原,后虽渐趋衰弱,但北宋进行统一战争时,其抵抗在南方诸国中仍最为顽强。因此,北宋对南唐一直有所忌惮。南唐立国江南,本非唐朝后裔却以此自居,与中原王朝对峙数十年;蜀汉建国川蜀,自称汉室正统并宣称绍汉,与曹魏血战将近半世纪,二者的相似引人联想。为不予南唐正统,「不帝蜀」确有必要,这在黄初二年「臣光曰」和《答郭纯长官书》中都有明显表露:
蜀先主自言中山靖王之后,而不能举其世系。后唐出于沙陀,姓朱邪氏,唐赐之姓。李昪起于厮役,莫知其姓…及称帝,慕唐之盛,始自言姓李。初欲祖吴王格,嫌其诛死,又欲祖郑王元懿,命有司检讨二王苗裔,有司请为格十世孙。昪曰「历十九帝,十世何以尽之?」有司请以三十年为一世,议后始定。
对此,司马光问道「今三家皆谓之余,可乎?」在对南唐「唐室后裔」的身份极尽讽的同时,将其与刘备联系起来,充分表明了司马光不以蜀汉为正统,是为了不「正」南唐。
东晋与十六国的正统之辨可在论正统的「臣光曰」中找到答案「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一九州,传祚于后,子孙虽微弱播迁,犹承祖宗之业,有绍复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东晋作为西晋的「子孙」,是西晋的合法继承者,正统性与西晋相同。十六国统治者皆为「故臣」,东晋君主可以「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在相对正统观的影响下,正统性自然很低。作为宋朝人,以五代为正统自然不难理解,但可马光并未完全否定十国的正统性,实属难能可贵。
司马光的正统观也有保守的成分:基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他认为秦、晋、隋不是完全正统的王朝,不赞成「秦得天下,无异禹、汤」的说法。然而实际修史过程中,司马光最终只「降低」了秦和两晋的正统性,而视统一之后的隋朝为完全正统。这可能是考虑到隋一唐一五代一宋的承袭关系,避免有损于宋朝的合法性。
编辑方法
司马光生活的北宋,《二十四史》中的十七史已经修成。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在整合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将纪传体史书中的史料按照时间顺序形成编年体通史,使历史事件和时间有机结合在一起,改变了纪传体体例的一些弊端,使人清晰地看到某一时间的具体历史事件,便于对历史形势做整体考察。
为了便于叙述,减少因编年纪事同一事件分散记载的缺点,《通鉴》记人记事也采用了一些新方法。譬如,一个人物首次出现,多冠其祖籍,或插叙世系。叙事先提其纲,然后再谈细节;长篇叙事必追溯由来,其次再及本事,等等。
书法义例
司马光虽然宣称「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但实则并不排斥「《春秋》笔法」。《资治通鉴》虽非一手文献,所载史事皆来源于前代史书,然而将其记载与其史源进行对比即可发现,虽然有一些「帝」「主」「崩」「伐」承自前人,但也有很多改动,《通鉴》在君主生称、君主死称和战争书写三个方面,都有着特定的「书法义例」
时期
政权或君主
称谓类型
示例
其他
战国(周纪)
周王
王
王
列国君主
谥号
魏文侯
未称王
赵烈侯
齐威王
称王后
一朝穿越,她成了玉石商人的痴傻女儿,父亲无辜被杀,她只能寄人篱下,虽然身世凄苦,却难掩耀目的绘画天赋,原本只想安安稳稳地虚度余生,怎知半路遇到了他,格格不入的尘世邂逅,命运将她演变成一个遗世独立的旷代逸才,究竟是女扮男装的画师,还是傲立绝世的美人,也许只能从画卷中一探究竟...
整整三天,他强势索取,她默默承受。他滚热的气息洒在她耳际记着你是我的女人!永远都只能是我的玩物!他用最残忍的方法折磨她,也用最甜蜜的方式宠爱她。她以...
叮,宿主买不起房,很失败,补偿十亿豪宅。叮,宿主无车步行,挺失败,补偿柯尼塞格一辆。叮,宿主开店失败,补偿繁华商业街。叮,宿主创业失败,补偿万亿科技集团公司。叮,宿主练武失败,补偿宗师级武技外加万斤神力。叮,宿主学医失败,补偿世界第一医技。叮,宿主相亲失败,补偿张豪获得失败万倍补偿系统,不由得默默感叹,原来失败人生也能如此多姿多彩。...
我叫林怀安,我干掉了系统君,又一拳打死了天下九大宗师之一的老王,然后我就无敌了后来,高高在上的神明告诉我,你这只是开始,于是,我儒雅随和的给了他一拳,并且告诉他,这个世界不需要神明直到有一天,仙门大开,一群玩家突然降临了,跪着喊我大佬...
我在很小的时候经历了凶煞的百日关,但却因此因祸得福,拥有了一双奇特的阴阳眼。阴阳眼不是透视眼,却能够看清百鬼。...
世如棋,人如子。庙堂尔虞我诈,江湖爱恨情仇,市井喜怒哀乐,无非是一颗颗棋子,在棋盘上串联交织,迸发出的点点火光。昭鸿年间,坊间盛传有藩王窥伺金殿上那张龙椅,皇帝召各路藩王世子入京求学,实为质子。许不令身为肃王世子,天子脚下,本该谨言慎行‘藏拙自污’。结果群众许世子德才兼备,实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许不...